跳到內容

啡人前 -【 咖啡師覺醒日記:一個攝影師變身咖啡匠人的追夢筆記 】<前編>

on

1. 成為咖啡師的契機:從攝影師到咖啡師的轉變


2013年那趟台灣單車環島之旅,徹底改變了我的人生軌跡。記得在台北「挪威森林」咖啡館第一次接觸手沖咖啡,我被那個手沖壺和優雅的沖泡過程迷住了。當時連手沖咖啡是什麼都不懂,只覺得咖啡師專注的神情和飄散的香氣特別吸引人。後來在「加爾第咖啡」遇到一位女咖啡師,她讓我品嚐了虹吸、冰滴等不同沖煮方式的咖啡,那種風味層次的差異讓我驚艷不已。那次嘗試了各種沖煮方式後,我徹底愛上了手沖咖啡,朋友還捕捉到我閉眼沉醉的瞬間,那微醺般的陶醉神情,讓我從此有了『啡醉』這個浪漫的註解。

 

回香港後,我像著了魔似地開始研究手沖咖啡。買了基本工具,常常一練就是6-8個小時,甚至喝到快脫水。朋友看我這麼投入,鼓勵我申請工作假期簽證去深入學習。當時我已經做了4年攝影雜誌編輯,但咖啡帶給我的熱情讓我決定轉行。這個轉變看似很大,但其實攝影和咖啡都是需要專注與創意的工作,只是咖啡更讓我有分享的慾望。

 

記得剛開始時,我帶著幾包豆子和簡易器具到處給朋友沖咖啡,自稱『流動沖煮』。後來索性開了Instagram專頁『啡人』記錄這些經歷。從完全不懂到成為咖啡師,這段旅程教會我:只要真心熱愛一件事,永遠都不嫌晚開始。

 2. 開一間自己的咖啡店:夢想與現實的平衡


開店的念頭是與其我到處跑,不如有個固定地方讓大家來體驗咖啡。經過良久的流動沖煮,加上機緣遇到相熟咖啡師介紹,最後選在一個小商場的一小角落。店面不大,裝潢成居酒屋風格,重點是吧檯的設計 - 我要讓客人能近距離看到沖煮過程。店名『啡人前』延續了當初流動沖煮的概念,我想創造一個能face-to-face分享咖啡樂趣的空間。

 

經營哲學很簡單:不做連鎖店那種標準化產品,而是根據每款豆子的特性調整沖煮方式。我也經常舉辦小型咖啡分享會,教客人如何在家沖出好咖啡。這些年來,最開心的不是賺了多少錢,而是看到許多客人從只喝拿鐵變成懂得欣賞手沖咖啡的細緻風味。這間小店不僅實踐我對咖啡熱情的平台,更是以啡會友的平台。

 

"啡人前" - 在啡前的是人,咖啡就在人與人之間連繫。

 


3. 咖啡豆挑選學問大:我的選豆心法


「這支豆子有什麼特別?」這是我最常被客人問到的問題。挑選咖啡豆就像選葡萄酒,產地、品種、處理法、烘焙程度都會影響風味。我喜歡帶一些冷門或少見的豆子,讓大家品嚐到不同的風味。例如,印度的豆子雖然產量少,但風味獨特;巴西的豆子雖然產量大,但很多人覺得它不夠特別。通過咖啡,我希望讓更多人體驗到這些獨特的風味。

 

「養豆」絕對是首要考量。我會研磨些許豆子,試試味道有沒有清晰呈現出來,其實味道清晰,口感順滑穩定就可以使用了。其實當咖啡豆養得夠透時,你聞起來會覺得特別舒服自然,那種香氣順順的不會刺鼻,而且會慢慢浮現出甜美的韻味,這時候就是最適合沖煮的完美狀態。每批新豆到貨,我都會先試不同研磨度,記錄不同參數下的表現,找出最佳沖煮方案。選豆沒有絕對標準,重要的是理解每支豆子的特性,用適合的方式呈現它的優點。

延伸閱讀:

啡人前 - 讓日常發光的黑色魔法 < 後編> ...

    Related Posts

    啡人前 -【 讓日常發光的黑色魔法 】<後編>
    June 09, 2025
    啡人前 -【 讓日常發光的黑色魔法 】<後編>

    《在咖啡裡,找到剛剛好的生活節奏》 對 Alex 來說,沖煮咖啡像在和風味對話。不是追求數據的完美,而是用感官去感受每一次的不同:水溫、研磨、流速,都是生活中的微小調味。亞洲產區的豆子越來越精彩,創新的處理法帶來新風味,也讓這趟味覺旅行變得更豐富。而最動人的是——咖啡讓人慢下來,也讓人靠近。在這座咖啡館裡,我們相信,每一杯,都藏著一段值得細細品味的日常故事。

    閱讀更多
    【咖啡店主的自白】七年了,為生活才愛上咖啡——但這就是我的成功之道 | 樂啡 Loft Plus | 屯門
    April 05, 2025
    【咖啡店主的自白】七年了,為生活才愛上咖啡——但這就是我的成功之道 | 樂啡 Loft Plus | 屯門

    走進這間隱藏在巷弄的咖啡店,你會先被牆角的復古音響吸引。但更讓人意外的是店主 Eric 的坦白:「我開店七年了,以前從不喝咖啡,也不喜歡咖啡。」 一個不喝咖啡的人,為何要開咖啡店? 「純粹是為了開店而學咖啡的。」Eric一邊熟練地沖著手沖咖啡,一邊說出這個顛覆常理的答案。七年前,他觀察到一個現象:在香港,能讓人靜靜坐著聽音樂的地方,除了酒吧就是咖啡店。 「當時就想,與其開酒吧,不如開咖啡店。」這個務實的決定,開啟了他與咖啡的「七年之癢」。 強迫自己愛上工作的生存哲學 「我的宗旨很簡單:所有工作都不是我喜歡做的,但我會逼自己喜歡去做。」Eric說這句話時,手上正在調整咖啡磨豆機的刻度。「天天都覺得這裡辛苦的話,就沒有樂趣了。」 這種「強迫症式」的敬業精神,讓他在短短一年內就從咖啡門外漢變成專業咖啡師。更特別的是,他專攻當時在香港還很小眾的手沖咖啡。 手沖咖啡的叛逆者 「香港沒什麼人喝手沖,以前更少;貴嘛!。」Eric 笑著展示他收藏的十幾種手沖器具。「但手沖最能展現技術,一口下去,好壞立判。」 他最引人的,是用100度高溫水沖煮咖啡。「大家都說要用92度水,我偏不信。」這種叛逆精神,反而成為店裡的招牌特色。 「我們固執,愛做一些別人認為做不到的事。」Eric 自嘲笑說著。 音樂才是真愛 店內那套價值不菲的音響系統,透露了Eric 的真正熱情。「在香港,你不自己做,沒人會推廣好音樂。」他調整著黑膠唱片的轉速,眼神突然變得熱切。 這種對音樂的執著,意外地成就了他的咖啡事業。「客人來這裡不只是喝咖啡,更是來聽音樂的。」這種獨特的「咖啡+音樂」體驗,讓小店在疫情期間仍能屹立不搖。 後記:不愛,也能做得很好...

    閱讀更多
    Drawer Title
    同類產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