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內容

啡人前 -【 讓日常發光的黑色魔法 】<後編>

on

4. 手沖咖啡的藝術:參數與手法的微妙平衡

對 Alex 來說,手沖咖啡不僅是一門技術,更是一種與時間和風味對話的藝術。他總說,只有細心才能感受到微妙平衡。從選豆開始,到研磨粗細、水溫控制、注水手法,甚至每一件器具的選擇——這些看似細微的變因,構築出一杯咖啡的靈魂。對他而言,真正掌握手沖的關鍵,不是複製數據,而是學會用感官去觀察與感受這些差異。

Alex 經常鼓勵客人多了解自己在使用的磨豆機的特性。將同一支豆子用不同的研磨度比較,不單只為了記風味,更是去理解咖啡背後的故事與農法。

研磨度是 Alex 比較重視的變因之一。他習慣以粗磨試豆,先觀察是否會帶出一些發酵氣味或酒香;再試細磨,以捕捉其酸甜與層次感。他認為這是訓練味覺敏感度最實用的方法,也能幫助人真正理解研磨與萃取之間的互動。這些試驗,不只是為了找出最好喝的比例,更像是在咖啡的味覺遊樂場中盡情探索。

作為一位重視實感經驗的咖,他總是建議從熟悉手邊的工具開始,尤其是磨豆機——了解它的研磨一致性與刻度反應,是穩定出杯品質的第一步。當掌握了這些基礎後,再選擇一把好操控的手沖壺——不要太大太重、多練習、注水穩定即可,那會大大提升操作的流暢感。

至於磨豆機的升級,大刀盤能有更均勻的顆粒、更清晰的風味,讓他對咖啡的理解提升了整個層次。他知道這筆投資不輕,但對於認真看待咖啡風味表現的人來說,絕對值得。

在 Alex 心中,手沖咖啡的魅力從不來自於準確數字,而是那種在每次沖煮中微調、試驗、觀察的過程。他說,每一次沖煮,都是一次與咖啡豆的交談,每一次變因的調整,都是向「更好喝」邁進的一小步。而這樣的對話,正是他沉迷其中的原因。

咖啡,是一門需要不斷感受與探索的藝術。最重要的,是保持好奇心與耐心。每一次手沖,都是與咖啡對話的一次機會,享受這個過程就對了。

 

5. 咖啡的下一站:亞洲崛起與處理技術革命

不只品種,創新的處理法也讓咖啡變得更有趣。厭氧、乳酸、水果酒浸泡、碳浸式處理等新發酵方式,讓本來不被看好的豆子也變得搶眼。就像以前,大家總覺得 Robusta 太苦太澀,但近年不少小農開始用精品方式處理它,竟能沖出濃厚可可感、甚至帶有果乾的甜韻,真的令人驚喜。更讓 Alex 驚豔的是,現在連 Robusta 豆都開始"精品化"了

亞洲是咖啡新興產區的崛起,也讓我這個咖啡迷興奮不已。台灣、泰國、中國、印尼……這些地方正靜靜地冒出一些很有潛力的豆子,風味獨特,充滿土地的個性。台灣阿里山咖啡那獨特的茶香尾韻、泰國Doi Chang產區醇厚的黑巧風味,還有雲南豆越來越細緻的酸甜平衡,都在訴說著咖啡版圖正在改寫的故事。

未來的咖啡,不再只是傳統產地的專利,而是更多新聲音與新風景的集合。對我來說,這正是咖啡最迷人的地方──它從來不只是現在,它永遠都在往前走。咖啡的未來或許充滿挑戰,但正因如此,我們才有機會喝到更多意想不到的驚喜。

6. 咖啡的靈魂物語 : 當黑色液體成為生活儀式

訪談結束之前,小編問 Alex "咖啡對你來說是什麼?" 

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,其實藏著人與咖啡之間最複雜也最純粹的關係。

咖啡於 Alex,像是一座永不關閉的味覺遊樂場;工作時像個實驗室裡的研究員。每天與不同產區的豆子對話,調整研磨粗細、水溫流速,在參數間尋找完美的平衡點。這個過程其實像解數學題,少了些浪漫,多了份嚴謹。但當看到客人被某支豆子的風味驚豔時,那種成就感就像找到通關密碼一樣令人興奮。

有趣的是,這樣的工作模式反而讓 Alex 在生活中更珍惜咖啡的純粹。放假時,他會刻意放下專業身分,用最簡單的掛耳包沖泡,坐在窗邊任由香氣帶走思緒。這不是偷懶,而是想讓咖啡回歸它最原始的樣貌——一個能讓他慢下來的理由,一段專屬於自己的儀式時光。

在店裡,形形色色的客人。有人能細數各產區的風味特徵,也有人只在乎這杯咖啡能否帶來片刻安寧。而他最享受的,就是看著客人們在咖啡香中逐漸舒展的眉頭。那一刻,咖啡不再只是飲品,而是一座連結彼此的橋樑、作為啟發他人味覺的工具、一種無需言語的理解。

咖啡真正的魔力不在於專業知識的多寡。每一次沖煮都是全新的感官體驗。看著客人第一次喝到藝伎咖啡時驚喜的表情,或是發現原來自己喜歡咖啡的甜蜜風味時的那份感動,這些時刻讓咖啡超越了飲品的範疇。

所以如果有人問說, "咖啡對你來說是什麼?"  Alex 說:它是現代生活的減壓閥,是連結人與人之間的隱形絲線,更是一種讓平凡日常閃閃發光的儀式魔法。當我們學會在咖啡時光裡找回平靜,這杯黑色液體便完成了它最神聖的使命——提醒我們:快樂可以如此簡單。

或許這就是咖啡最迷人的地方。它可以是嚴謹的科學,也可以是隨性的享受;能承載專業的厚度,也能盛裝生活的溫度。而我很慶幸,能在這杯黑色液體中,同時找到工作的熱情與生活的詩意。

    Related Posts

    啡人前 -【 咖啡師覺醒日記:一個攝影師變身咖啡匠人的追夢筆記 】<前編>
    April 07, 2025
    啡人前 -【 咖啡師覺醒日記:一個攝影師變身咖啡匠人的追夢筆記 】<前編>

    從鏡頭到濾杯:一位攝影師的咖啡覺醒 一趟台灣單車之旅,讓攝影師在台北咖啡館邂逅手沖藝術。從「挪威森林」的初次驚豔到「加爾第」的風味探索,他拋下相機,沉溺於6小時不間斷的沖煮練習,自嘲「啡醉」。回港後創立「啡人」咖啡店,以簡約吧檯為舞台,依豆特性定制沖煮,更舉辦分享會傳遞咖啡詩意。他像品鑑葡萄酒般嚴選豆種,偏愛冷門產區,只為揭露風味的無限可能。這不僅是職業轉變,更是一場用咖啡喚醒生活熱情的旅程——正如那杯改變他命運的手沖。

    閱讀更多
    【咖啡店主的自白】七年了,為生活才愛上咖啡——但這就是我的成功之道 | 樂啡 Loft Plus | 屯門
    April 05, 2025
    【咖啡店主的自白】七年了,為生活才愛上咖啡——但這就是我的成功之道 | 樂啡 Loft Plus | 屯門

    走進這間隱藏在巷弄的咖啡店,你會先被牆角的復古音響吸引。但更讓人意外的是店主 Eric 的坦白:「我開店七年了,以前從不喝咖啡,也不喜歡咖啡。」 一個不喝咖啡的人,為何要開咖啡店? 「純粹是為了開店而學咖啡的。」Eric一邊熟練地沖著手沖咖啡,一邊說出這個顛覆常理的答案。七年前,他觀察到一個現象:在香港,能讓人靜靜坐著聽音樂的地方,除了酒吧就是咖啡店。 「當時就想,與其開酒吧,不如開咖啡店。」這個務實的決定,開啟了他與咖啡的「七年之癢」。 強迫自己愛上工作的生存哲學 「我的宗旨很簡單:所有工作都不是我喜歡做的,但我會逼自己喜歡去做。」Eric說這句話時,手上正在調整咖啡磨豆機的刻度。「天天都覺得這裡辛苦的話,就沒有樂趣了。」 這種「強迫症式」的敬業精神,讓他在短短一年內就從咖啡門外漢變成專業咖啡師。更特別的是,他專攻當時在香港還很小眾的手沖咖啡。 手沖咖啡的叛逆者 「香港沒什麼人喝手沖,以前更少;貴嘛!。」Eric 笑著展示他收藏的十幾種手沖器具。「但手沖最能展現技術,一口下去,好壞立判。」 他最引人的,是用100度高溫水沖煮咖啡。「大家都說要用92度水,我偏不信。」這種叛逆精神,反而成為店裡的招牌特色。 「我們固執,愛做一些別人認為做不到的事。」Eric 自嘲笑說著。 音樂才是真愛 店內那套價值不菲的音響系統,透露了Eric 的真正熱情。「在香港,你不自己做,沒人會推廣好音樂。」他調整著黑膠唱片的轉速,眼神突然變得熱切。 這種對音樂的執著,意外地成就了他的咖啡事業。「客人來這裡不只是喝咖啡,更是來聽音樂的。」這種獨特的「咖啡+音樂」體驗,讓小店在疫情期間仍能屹立不搖。 後記:不愛,也能做得很好...

    閱讀更多
    Drawer Title
    同類產品